佛博乐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回复: 20

明朝军事体制弊病很多,为什么还有人说明朝军队战斗力很强 ...

[复制链接]

1

主题

7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3-5 08: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技术落后,兵帅分离,文官指挥军队,将领大多缺少军事才能,补给制度落后补给不足。。。总体来说明朝军队战斗力应该不会很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3-5 0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如 @小虾汉斯 所言,明代士气和纪律要求为历代翘楚。其实也不只是募兵,只不过因为戚继光太有名了让人忽略了一件事,戚继光兵书里所言的纪律和训练并不是他首创,而是来自明代军事体系,他不过是总结转述写成一本兵书罢了。
抛开明中后期朝政腐败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的东西看,明代对军队纪律,训练的要求的确可称得上历代翘楚,而且成为一定规模的操练体系。
明代处于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相比于冷兵器,热兵器的操作更为繁琐,如 @小虾汉斯 提到的鸟铳训练,步骤繁多。其实即便是明初的铜手铳,也就是火门枪,装填发射也不比鸟铳轻松多少。《武编》记载的手把铳歌曰:一装枪、二撚线、三装药、四马子、五投至子、六打三锤、七插箭、八行枪、九听号头。哵哵响单摆开、锣响点火、摔钹响收队。步骤一样繁多。
而且火器兵还要列阵形成轮射,完成火力连续性输出。这种持续性火力输出必须得到日常持续不断的训练才能做到。因此为了配合火器使用,明代的阵法也更为先进,所需的训练水平更高。
请各位想一想自己的大学军训队列训练,你们练了多久才能勉强往主席台前走个正步?
军队不仅要排成几排走方阵,还需要操作繁琐的火器,不同队列还要穿插前进或后退。早一步晚一步,随便一个人不服从整体,几百人的阵列就会乱套,如果是作战时就会更乱。
荷兰拿骚-迪伦堡伯爵威廉·罗德维克在1594年的一封信里写到“一个方法,可以让持火绳枪的火枪手和士兵在战斗序列中顺利地持续射击,也很准确……方法如下:第一排一起开火之后,马上行进到队尾。第二排可以上前,也可以在原地,一起开火,然后行至队尾。接着,第三排和后面的排列重复同样的事。这样等最后一排射击完毕,第一排也已经装填完毕。”
这封信里描述的轮射法及其以后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莫里斯方阵和训练被西方军事史学家如帕克等人视为近代军事的开端,
“帕克指出,想出轮射的点子和真正实施其实是两回事。操练极其不易。威廉·罗德维克和拿骚的莫里斯兄弟俩就在训练和试验上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欧阳泰。
但是这种队列及其所需的训练在明代其实是司空见惯的。
例如下图所列的一个阵法,出自广东的一个地方志,明代连地方基层卫所也是如此操练的。


将士兵分为三层,每层士兵之间要“破缝”立定,即为了方便后排士兵前插到前面一排。三排士兵可以轮流前出到第一排作战,完成作战还可以退回原来的位置,这就是明史所言嘉靖年间的三叠阵。时间再向前推,永乐的神机营还执行五层轮射法,并在北征实战对付马哈木中取得战果。
通常明军还被要求每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明代的军队已经不再局限在个人武艺弓马刀枪的训练,对阵列的操练才是明军训练的日常。
“夫军士选择既精、行伍既寔、必须严训练之法、振颓靡之风、每营三千、既有将官以统之、仍委各道方面官一员以监之、每五日一大操、一日一小操、大操合一营人马而操之。始之以下营演阵。不许仍前儿戏俨如临阵对敌。三令五申。节制凛然。左右进退。鬬战如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少有差错。即当重责。兵器与火器相兼、长兵与短兵相搀、卒伍有联属之法、离合有变化之玅耳熟金鼓之声、目识旌旗之色、左右东西、无所不可、此则演习战阵之法也。至火器为御虏长技。尤该多备。大约预备五层头层打毕即退。再装火药。二层打之。二层打完即退。再装火药。三层打之。四层五层无不皆然。周而复始。火炮不绝。久则演熟。可以破众摧坚矣。”
对明代军队训练的成效最有话语权的其实恰恰是清军,即便是明军惨败的萨尔浒之役,清军仍然记录明军“明兵即退至前夜驻军之壕内,列四方阵,营周围掘壕三层,壕外密布骑兵一层,前列枪炮一排,其马兵后之壕沟外,列三排重枪炮,枪炮手皆下马坐待。其三道壕内,众军皆下马整队以待。”
这种排兵布阵丝毫不差,三排重枪炮执行轮射。
大凌河之战虽然明军也败了,但是看一下战斗过程“汗虑若候战车兵至,势必迟误。於是,率两翼骑兵列阵,呐喊冲击。明兵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击震天地。铅子如电,矢如雨霰。左翼兵因辟敌炮矢,未从汛地迎敌冲入,亦冲右翼兵而进。”
明军士兵的表现是“岿然不动,从容应战”,车营火器轮射的效果是“击震天地。铅子如电,矢如雨霰”成功的阻击了八旗左翼的冲击。
这可是朝政腐败、党争、欠饷、烂到家了的明末,一些明军依然能维持这种较高水准的操练水平完成复杂的火器阵列要求。
所以,明末军事失败问题真的是非战之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5 09: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别说,明军的募兵部队的士气和纪律可能真的放在之前历朝历代都属于翘楚,甚至的确逐渐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只是这些增进相对于欧洲人和后金没有那么明显,所以显不出来。
别的不说,光是火绳枪兵的训练一项,难度和对纪律的要求就高于传统军队很多。虽然鸟铳兵的操典还没到排队枪毙那样严酷的程度,但是单单是要鸟铳开一枪,过程都是异常繁琐的。据赵士桢的传授,可分为以下步骤:

  • 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
  • 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
  • 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
  • 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
  • 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
  • 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这时即以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听命待发状态;
  • 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
如此复杂繁琐的操作,要想做到整齐划一,没有经月累年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肯定是做不到的。
很多人只看到戚继光十分推崇鸟铳,戚家军后来也确实大量装备了鸟铳(戚继光《练兵实纪》 (1571年刊行)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支,约占40%),却没有看到戚继光为了能让自己的鸟铳兵形成战斗力,费了多大心机。
戚家军动不动就是斩首的军纪在鸟铳手之上也有体现,而且更严酷:演习和实战时不按规定操作鸟铳的斩首,因为以鸟铳操作的复杂程度,胡乱使用完全有可能造成阵脚大乱、炸膛或者打着自己人;乱放枪的斩首,因为弓箭还可以通过乱箭形成覆盖,鸟铳乱放那就纯粹是打空气了;更不近情理的可能还是戚继光严令鸟铳手没有上级下令一律不许放枪,哪怕敌人劫寨也一样,不听令先放枪的,就是一枪打死两个,也一律斩首示众。因为鸟枪远了命中率不佳,近了敌人就冲上来了,必须仔细选择开火时机,以免因为复杂的装弹程序贻误战机。
所以就这点看,北兵对鸟铳的抗拒心理倒也可以理解,对手又不是法军,只需对付偶尔袭扰边境的蒙古骑兵就可以,要像戚继光这般较真,没几个人愿意也正常。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后金威胁的出现,鸟铳在明军中的装备量还是逐渐提升了(孙承宗编练的车营,纸面数据是鸟铳256枝,三眼铳1728枝,大小佛朗机256门,各种大炮(大将军、红夷,神飞,灭虏等)88门) 。

其实不难看出,真能练出有战斗力的鸟铳兵的话,鸟铳本身的威力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了,单是这支部队的纪律性和士气本身,就是很强的战斗力了,瑞士枪阵曾经横扫欧洲少有敌手,碰到西班牙的火绳枪长枪组合却开始屡屡溃败。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连欠饷的明军边军,在一些网民看来都有一定的战斗意志,毕竟常年操练火器和军纪的底子还在(三十年战争的西班牙和奥地利方阵部队似乎也有这种情况,虽然欠饷造成士气下降,但依然强于一般部队),后来被清军收编后领到了军饷,反而能发挥出本应有的实力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3-5 09: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明朝军事体制弊病显得很多?原因就在于你大明保留的史料、奏折和档案太多了,好的坏的,各个政策的执行过程全都被巨细无遗的保留下来了,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研究史料别的朝代军事体制弊病照样很多!类似的情况还有大宋农民起义各个朝代第一名的暴论,毕竟宋史数量最多嘛!毕竟《宋史》496卷、《明史》332卷、 《新唐书》225卷、《汉书》和《后汉书》一共220卷,而越往后历史最短的元朝的史书《元史》都有210卷,完全可以赶上整个汉书的卷数。而在2911卷的《明实录》中,洪武末期的各类起义和暴动就有高达一百多次!
所以史料的数量差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事情没记载或者记载错误可不等于真实就一定如此,比如“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这句话据考证现在就是胡扯的。。。。


而且明朝各个军事家的著作很多,互相撕逼的也不少。比如王在晋和孙承宗的撕逼就是如此,各个在自己的书里面自说自话,你作为现代人要彻底搞清楚他们谁对谁错需要多少工作量?要想简单了解一下的话就看看毛粉和袁粉撕逼了多少年吧。。。
举个例子,《武备要略》的作者程子颐说:“(甲冑)今则不然,都以薄銅细穿”。哇塞,大萌好垃圾啊,还处于青铜时代呢!


然而大明武库里面是这样的:
“铁叶甲五万五千二十二领、皮盔四万二千六百七十三顶、皮甲五千三百七十九领、锁子甲二百六十七领、铜甲一百二十二领”。。。
“查得南京戊字库旧有直檐等铁盔六万六千一百一十七顶、皮盔六万一千五百九十顶、钦叶甲八万八千八十六领、通行盘出、挑选得堪用铁盔一千四百一十六顶、铁叶甲二万五千领、量加修理、堪以凑用、铁盔二万三千五百八十四顶”
你们看,现实中哪里有程子颐说的甲冑“都以薄銅细穿”这种鬼话呢?一百多銅甲能和数量几万乃至十多万的铁甲比吗?明明銅甲都是仪仗队用的奢饰品啊!这种传统宋朝就有了啊!你问程子颐为什么这么胡说八道呢?因为人家就特么是杠精啊!诸如赵士桢说佛郎机来自越南也是类似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很多人眼里强大无比的某朝,真的就一直保持所谓的高战斗力和高质量的军器吗?当然不是了:
“先令將軍何千年領壯士數千人,詐稱獻捷,以車千乘,包藏器械,先俟於河陽橋。以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孔目官太僕丞嚴莊專居左右以畫籌。所至郡縣無兵禦捍,兵起之後,列郡開甲仗庫,器械朽壞,皆不可執,兵士皆持白棒。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皆開門延敵,長史走匿,或被擒殺,或自縊路傍,而降者不可勝計。”
还有“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未尝习兵。时承平日久,议者多谓中国兵可销,于是民间挟兵器者有禁;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国无武备矣。”
你看看,某朝某盛世末期多牛逼,武库全部朽烂,士兵都被迫拿着棒子跟敌军拼命了!要知道大宋靖康之耻前夕军备都没有这么丢脸啊!所以呢,按这种说法某朝是不是比大怂还烂?


而现在,很多人单单根据一些片段就随便断章取义撕逼搞得和饭圈一样,又是什么样的治学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3-5 09: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军事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文官指挥部队、技术落后、兵帅分离。
而是耕战一体的卫所制度。
大量的人口和土地被锁在卫所内,但是由于武将集团对于卫所土地的私吞,曾经的军户沦落到佃农都不如。所以理论上应该强大的地方卫所残破不堪,占有的大量耕地既不能养活军户、提供军粮,国家也无法收到赋税。可以说军屯到最后就像一个毒瘤一样,敲骨吸髓。
边帅或者边将想要建功立业或者安身立命,只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跟地方的这些手握卫所的武将世家联合进行利益交换,一个就是像戚继光那样建立强大的私军,压服卫所势力。
不过鉴于这些武将世家的操守,明中后期的名将都有自己强大的私军,数量可能不多,但是足以压服卫所。这个也就是为啥明中期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强的原因,因为私军的补给充足、装备精良、待遇优厚、训练充足,有这些精锐的存在,打谁都容易。
至于明末那个囧样,不是军队不强,而是财政崩溃。等到满清把这些明军收编之后,打下清朝江山的就是这群前明军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3-5 09: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军debuff多和明军战斗力强并不冲突。具体到某支部队可能debuff深重,野人山快饿死的国军打不过吃饱饭的缅甸农民,但这不妨碍国军还是要比农民强一点。在虚拟比较时,很多影响了战例中实力的debuff是不计算的。
明军的问题说到底是两条,上为头脑发热自爆,没有任何修正方法。正统崇祯两代永载史册的失败都是皇帝不如栓条狗,宰辅与军官就无力挽救明军的战术表现了。说到底,缺一个军事话语权在皇帝本人之上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但这是大明肯定搞不出来的,没办法,明军也很绝望啊。这种困难通常在泛论军队强弱时是忽略的,就像也不会拿哥舒翰的送人头战例论唐军战斗力。
下为卫所制,朱八八真是制度设计带天才,不过明廷后来脑子也转过来了,皇帝不能虚化卫所还是可以的。戚家军实际上就是募兵制建起来的,而不是卫所兵。

去掉不如狗的皇帝和卫所,剩下的明军就可以统一中国两次了,一次追亡逐北,一次追亡逐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3-3-5 09: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明初(洪永宣时期)技术上肯定不落后,但是技战术发展都不快,原因主要是对抗烈度过低,无论是成化犁庭扫穴,正德朝应州之战、宁王叛乱、刘六刘七起义都是相对低烈度的军事行动,没有发展技术的必要。这里面正德朝进行了一次京营整军,但很明显效果不好。具体为什么不好去问阉粉和勋贵粉。
嘉靖上台之后,到1540年左右,由于东南边境严重的军事威胁出现,继朱纨整理海防后,继承屯门之战获得的技术成果,明军全面铺开了第一次火器改革——引进并仿制佛郎机。各种型号、大小的佛郎机被成批地制造出来列装军队,在南方诞生了戚家军和俞家军这种山地步兵;在北方诞生了结合佛郎机使用的车炮营。




这个时期的军事改革显然是有成效的,明军也是在这个时期从卫所——班军——京营转向了募兵制。卫所兵开始被用于屯田、筑城等任务,以包税制形式为小规模职业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在北方,由于冲突规模和烈度通常不大,冲突频率非常大,募兵制产生的结果就是小部分精锐的家丁;而在南方,由于冲突规模稍大,诞生了戚家军这种职业军队。
大约1568年左右,明军已经进入鸟铳改革时代。鸟铳在南方开始替换佛郎机,而在北方,由于沙漠多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以及兵丁素质的低下,鸟铳的换装暂时没有大规模进行。
最迟到万历,张居正开始使用白银化的中央财政直接支持军队改革。戚继光在这个时期在蓟镇进行了一连串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步营、马营、车营等一连串火器部队被编练出来。尽管在技术细节上仍然落后于西方,但是这个时期的编制和战术已经接近西方水平了。遗憾的是,在他打算向全国推广这种军事改革的时候,他在中央的支持者去世了,中央主导的改革旋即停止了下来。但是,在地方,将领们仍然在自己的部队中推动着或大或小的军事改革。
万历三大征促进了明军某些部队进一步鸟铳化,传统技术路线的短管大将军炮开始大规模列装在各种部队中。这一时期明军仍然将蒙古骑兵视为主要作战对手,并且继续在车营这条相对错误的路上进行发展,佛郎机由于其在某些地理环境上和在操作方便性上的优势继续大规模地被使用。支队-线列战术由于种种原因在明军中没有能够成为主流。


到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由于对后金军突击骑兵的恐惧,同时,由于兵员素质的进一步崩盘,明军进一步地在车营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索性放弃战场机动性,应用车营携带的大量火器和辎重,在堡垒掩护下,依托堡垒进行机动作战。补充一句,西方从15世纪开始直到18世纪的军事改革,都是围绕着让部队轻装简从提高战场机动性来进行的。
1626~1627年左右,明军测试了引进了红夷大炮(长管加农炮)约6年后,终于下定决心在登莱镇进行加农炮改革,建立新型炮兵部队,同时推广鸟铳对抗后金军。第一支部队约在1628~1629年,在葡萄牙教官的调教下成型,这支部队的总兵官,叫孔有德。
孔有德投降后金后,皇太极极为重视他和他的部队,大力推广火器,并且开始发展鸟铳,到清军入关后,清军已经发展出来了初期的后退装弹战术,结合大规模炮兵部队使用。这个时期仍然是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的。
士兵素质的崩盘和辽西走廊拉锯战的特殊环境导致明军在放弃战场机动性的车营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孙承宗车营实际上是戚继光步营+戚继光马营+戚继光辎重营的合并产物,人数多达6700多人,由于士兵素质的低下只列装了256支鸟铳而非戚继光时代的1000多支。
但是,到松山之战为止,明军这套体系也并未完全显示出其在大规模交战中的劣势。由于明王朝的崩溃,明军随即树倒猢狲散,这条发展路线之后会怎样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清军,他们在康雍乾时代达到了西方三十年战争后期的水平。






这就是明代军事技术发展到清代中期之后的巅峰,但是很遗憾,鞑清迅速地退化了。到鸦片战争时期甚至已经赶不上清初。
至于所谓文官将兵,我们先不说于谦、王守仁、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都是文官,我们来看一段史料:
我朝府县学校各有射圃,近年以来士子只尚科目,而武教遂废,请行提学官每月一二次令生儒习射,兼读古兵法诸书,庶文事武备兼行不废。
真以为明朝的进士们都是读死书的书呆子?真以为兵部的部堂和侍郎们都是一点不通军事只会背孙子兵法的书呆子?那可真是小看了明代的文官们。
事实上,明末明军的失败多源自于高层的扯皮和皇帝拖的后腿。1619年以来,由于万历弃政对中央决策层正常运转的破坏,同时由于万历一手造成的官场党争恶化,明廷在辽事上一无长期之政策,二无战略之决心,辽镇、东江、以及后来的登莱互相扯皮,国家机器在这里投入每年数百万两银子的同时竟然没有得到任何一场有价值的歼灭式的胜利。一直到松山之战,明廷才统一辽东事权并全部交由一位文官负责——洪承畴依靠这个给了明廷丰厚的回报之后,被崇祯强行下令出战……后来这种事情也发生在孙传庭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3-5 09: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你在钓鱼。不过,还是简单说一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技术落后。这个完全不存在,在当时明朝的技术领先周边国家。
兵帅分离。这个从宋代就确立的制度,完全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到现在不也是一样,美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还不是文官指挥军队,本朝也一样。
将领大多数缺少军事才能。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不说开国时期,将星璀璨。中后期也有不世出的名将,随便说一个,戚继光总该知道吧。
补给制度落后和补给不足。这个要看具体时期或者战役,不存在整体所谓的补给不足,如果一直补给不足,那不知道明朝是怎么建立的。
<hr/>再写点,和几位回复的朋友讨论。宋朝的三衙负责训练,枢密院负责军令指挥。明朝是总结前代经验,卫所制其实是想复原唐朝的府兵制,遇战,卫所出兵,五军都督府命将,兵部负责考功,后勤,转运,情报等,战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但是,和府兵制一样,卫所制度一样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很快就出现大量的空额,战斗力迅速下降。
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府兵制其实是起源于北朝鲜卑游牧民族。草原的土地承载力不如农业区,没办法长期支撑庞大的游牧集群,因此平时必须要分散,遇战,由可汗召集,军队集结,战毕又分散开来。游牧民族的军队有劫掠的习俗,打仗可以获利,因此有很强的战斗欲望,而且因为劫掠,可以获得财物和奴隶,他们可以脱产成为职业武士。默许劫掠相当于是他们的军饷,他们自筹武器装备和训练相当于是交税(花木兰服役前要自己买装备)。而中原朝廷的军队,除偶尔情况以外,名义上或者法律上讲是禁止军队劫掠的,即使是战争所获也要统一上交分配。府兵制初期能实现,是因为国家分配了土地,是其成为军功地主,但是随着唐朝初期帝国的过度扩张,战争太过频繁,府兵既要承担兵役又不能从劫掠中补充,朝廷的赏赐也越来越少,导致府兵的消耗无法得到补充,逐步趋于瓦解,不得已走向了募兵制和相对应的节度使制度。明朝的情况相似,而且土木堡之变加速了这一过程。京营作为帝国的门面,到孝宗朝缺额居然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地方卫所更是糜烂不堪,打个倭寇,最后只能靠戚继光搞募兵制建立新军来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3-5 09: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看他周围都是啥货。西方,北方,北偏东,都还是部落联盟的蒙古。自身恶斗不说,在缺乏稳定的汉族工匠,再加上明朝的贸易禁运,铁器极端匮乏,蒙古打了几十年主要为了铁锅,最后徐阶开市才算完。军事上是全民皆兵,职业军人非常少,战术主要也是游击队零打碎敲。东北是渔猎部落战术稍强,但是人少同样技术落后,火炮基本没有。在这种体系下明军还是先进的,当然战略是极其落后的。怕武将造反,所以军队主动出击72人,就要中央批示,不然杀头,搞得军队没有作战积极性,一味消极防守。中后期强的部队基本都是雇佣军,是私兵。缺点是有私心,猫养耗子,结果自毁长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3-5 09: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军事制度都是现实限制和现实需要的产物。

在讨论前,先强调一下这个。
无论是什么时候,中国都是一个面积庞大的国家,至少,保障国防安全所需要拿下的面积是十分庞大的。
庞大的面积所带来的,就是对军队数量的要求极大。

以明朝九边为例,仅仅是北方的防御、撑死是全国一半的兵力,总兵力就高达79万人(永乐年间)。
兵力如此庞大,军费支出也必然庞大。

现代的PLA,一名士兵一日伙食费也不过25块(17年标准,各地不一),但乘以一个200万的总人数,那就是182.5亿,占总军费支出的1%左右。
古代,没那么高的生产力
79万军队,一年主食就是576万石、价值少说280多万两,一年盐菜银就是576万两、甚至865万两。这还没算运输消耗。
记住,这只是九边,明朝总兵力的一半。
这么大的军事支出,古代中原王朝承担的起吗?肯定不能。
那怎么解决?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军屯。

你以为军屯很垃圾?这是现实需要,不得不军屯。
你就算是PLA来了,新疆建设兵团一开始都是真正在搞建设的,更别说抗日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军屯是士兵去种田,种的粮食自己吃,从而减少食物的开支和运输。换句话说,如果你军屯了,那你的士兵伙食费甚至就可以是0。
想想那近千万两的伙食费支出,你想想这个有没有意义
而且,军屯一定不能打吗?
通常的军队,是10个农民种的粮食,在养活10个农民自身的情况下,再多养1个人,这个人来当常备军。换句话说,11个人里面,1个人是士兵。
军屯呢?
在军屯的情况下,那10个农民都是士兵,11个人里11个人都是士兵。
同样都是养1个常备军,但动员出来的兵源素质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因为哪怕是屯田兵,都是经过一定训练,平时也会准备他们的武器装备。而动员普通农民,以古代的生产力,甚至都无法为其提供足够数量的武器装备,因为仓库里不可能没事就放着十倍于日常所需的物资。
这就是军屯。账面军队数量底下仍有数量庞大的隐藏士兵,而且几乎是零支出、维护负担超低。
而且军屯本身就存在很久了。

汉朝有个官就叫“屯田校尉”,而秦朝也不是没有。
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
所以,这种存在了2000多年的制度,怎么就不合理了?
哪怕是八旗也军屯!总不能因为它是明朝就说它不行吧?
再来说说卫所制。

为什么要有卫所制?
还记的前面说的军屯吗?
军屯就是把农民换成了士兵,那农村要多大,它就要多大。
你把“堡”换成“乡”,“所”换成“镇”,“卫”换成“县”,不就很清楚了?

为什么要卫所啊?因为军队要屯田,都固定在地方、而且占地特别大,你不设置个行政区划,能管理的过来?
一个堡,几百名士兵,几百个家庭,一千来号人,不就是一个乡?
一个所,1120名士兵,1120个家庭,几千号人、甚至近万人,不就是一个镇?
一个卫,5600名士兵,5600个家庭,几万人,不就是一个县?
你如果要说人数都不达标,那我只能说,你没有考虑到另一层,那就是: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的地方武将可以造反
卫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其下属有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等。
千户所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所镇抚(从六品),其下属为吏目;
百户所有百户(正六品)、总旗、小旗。
而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则都是世袭的。
要是卫、所、堡大了,那这样的世袭造反不很方便吗?

嗯?为什么要世袭?
不世袭,你觉得古人会想当兵?
更别说,古代根本做不到义务兵正常的入伍、退伍,服役年限几乎是按半辈子来算的。
哪怕是现在,能把半辈子奉献给国防安全的人都很少,更何况古代?
不世袭,怎么整?
再来说说兵将分离。

首先,这确实是防止造反的一个措施。但它也是现实的限制性导致的。
因为军屯,卫所的行政区特别大,那大部分士兵和基层军官,卫指挥使平时是基本看不到的,而且也是监管不到的。
我问你,要打仗了,你会信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兵,还是相信自己平时都没看见过的士兵?那肯定是前者。
这也是明朝将领为什么喜欢家丁的原因。因为是自己带的,放心。
当然,这只是卫所制和屯田制带来的时空因素导致的,要改变很简单,那就是把人员集中训练。于是营兵制诞生了
营兵,一开始是各将领的标兵、亲兵,也就是各将领亲自训练出来的士兵。后面变成了各地抽调精壮士兵,由一个将领集中训练,然后再由这个将领带出去作战的情况。
而这些士兵长期跟随将领作战,作战经验丰富。然后因为作战时间长,这些营兵根本不可能从事生产,也就变成了那11个士兵里、10个人养的那1个常备兵。
将领因为自己有兵可以用于作战,且打仗只需要那1个兵,于是就开始侵吞剩下10个兵的军饷、训练费用、装备费用,甚至是田产。士兵不堪重负,于是开始逃亡。这就是空饷的来源。
也就是说,将领带着1个兵打仗,把10个用来种田的士兵的军费给贪了,还把那10个士兵赶走、把他们的田给吞了,原本11人的编制现在只剩下1个人。
当然,这是最极端的情况。因为将领1个人根本没法耕10个人的田,他还得留些士兵帮他耕田,也就是10个人里面赶走差不多4个人、5个人。
这也就牺牲了种田士兵的训练时间、数量和质量,于是种田士兵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可这是军屯、卫所制、兵将分离导致的吗?算是,也不算是。因为就算不是这一情况,贪污也是存在的。
同时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本这个将领是指挥11个人打仗的,但他现在只会带1个人打仗,因为他就没带过11人的战斗。
这就导致明朝各将领的大兵团指挥能力极其弱小,甚至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这确实也没办法,因为敌人不争气,以至于明朝的将领们只用带他那十一分之一的兵力就可以解决大部分战斗,那将领们自然就不会去兴师动众。
于是明朝将领都变成骑兵连连长了,甚至到了总兵都是玩几千人的猪突-斩首战术,大兵团都没几个人会了。
至于最高指挥由文官担任,这不是大问题,因为明朝有“兵备道”这一文官职位,这些文人是从事军事训练和军队管理的,经验不比基层军官差。
而像巡抚、总督这一类官,基本都是指挥过军队打仗的,甚至是指挥多支军队作战,在大队人马调动、后勤补给、大兵团指挥方面,甚至比武将还要强。
补给落不落后就不说了,因为技术力就没增长多少。如果明朝落后,那其他王朝也落后。

古代军队粮食消耗贴个以前的计算,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反正县城不给援兵发粮,绝对不是后勤落后的问题。
然后是兵器方面。

古代中国因为体量巨大,所需要的武器数量也十分巨大,这带来的就是装备更新代价巨大和装备更新速度慢,甚至出现局部装备先进的情况。
明朝兵器大体也就几种:冷兵器、单/多管火门枪、轻/重火绳枪、燧发枪、臼炮、前装炮、弗朗基、红衣炮、火箭以及燃烧兵器。
其中,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是单兵装备,需要靠阵型才能有战斗力。而阵型需要训练,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士兵。
在明朝将领大部分是骑兵连连长的情况下,就算有训练出来的士兵,那数量也不会很多,因此没法出现西方的那种大规模的线列战术。
再加上打仗要考虑的机动性,明朝将领手头那有限的营兵名额也会被骑兵所占据,不大可能把名额留给线列步兵。
骑兵战术一般是回旋射击,同时因为射程近(骑兵自身能携带的重量不足,且因为颠簸,远距离精度不高)、有充足时间装弹(机动性)、还得考虑近战,故而就变成了万胜弗朗基(贵,所以基本没有)、三眼火铳的天下了。


而臼炮、弗朗基、火箭,主要是大规模杀伤性兵器,与之匹配的就是战车,车营战术。
车营战术是以战车为战壕,从而实现保护己方士兵的同时,还能做到持续输出。


但用于野战的战车并不大,且为了考虑己方出击,一半会留有可进出的活门。如果输出速度慢、威力不足,那敌方重甲兵就很容易突破防线。
因此车营需要射速快、近距离威力足够的兵器。也就是臼炮(抛物线、在车营中间实现输出)、弗朗基(快速装弹)、多管火门枪(持续输出)、火箭(瞬时输出)。红衣炮和前装炮的射速太慢,一般不考虑。
而车营战术能够让伤亡大大减少,进可攻、退可守,也是各将领比较喜欢的战术。最难得可贵的是,它可能比骑兵便宜很多,所以手头没给军队留多少预算的将领会去选择它。
这一战术也是限制线列步兵的一个因数。
最后是步兵,自身能带的重量少,所以战斗力最弱。虽然能通过骡、马等牲畜实现载重量的增加,但往往就演变成了车营,而不是步营。属于一个薛定谔的存在。
至于明军战斗力,说到这你也应该懂了。

说强,各将领的那1个人的士兵确实强,甚至能达到差点斩首皇太极的水平。
说弱,那确实弱,因为除了那1个兵,其他10个兵都很弱,而且基本上也达不到10个人的标准。
要说装备落后,那不一定,因为都是黑火药,代差不大。而且以现实需要来看,明朝也不是特别需要重型火炮,而是需要大量射速快的中小型火炮。重炮守城,中小口径速射炮用于野战,这本身就很合理。
当然,也有落后的地方。
1、战车的大小。明朝因为没有马车转向器,基本都是轻型的二轮战车,重型的四轮战车很少。重型战车少,那自然不可能带多少重炮;
2、辅助性马匹的质量。中国驮马、骡,能力都不太强,这就导致同等重量的物资,需要更多的马、骡来拉车。但数量不是问题,中国是因为体量巨大,所以才会缺,而不是数量少
3、战船技术。这点是落后的,这没问题。但海军的投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搞定的。再者,明朝的时候,中国都快秃一半了,也没多少木头造大船。
但总的来说,明军的战斗力以及各项制度,在当时并不算落后,只不过是现实需求和现实限制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聆讯新闻网

GMT+8, 2025-10-13 05:46 , Processed in 0.2033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