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博乐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回复: 0

中国近代最最杰出军事家—代开国元帅刘伯承

[复制链接]

2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13 13: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伯承

呜呼,一代战神魂归天国!


  • 朱德元帅赞誉刘伯承元帅:“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 陈毅元帅也曾赋诗盛赞:“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hr/>解放军史上损失惨重的失败战例


  • 湘江战役:李德、博古;
  • 兵败怀玉山:方志敏、刘筹西、粟裕;
  • 西路军西征:徐向前;
  • 皖南事变:叶挺、项英;
  • 中原突围:李先念、王树声;
  • 第一次四平战役:林彪;
  • 西府战役:彭德怀;
  • 南麻-临朐战役:陈毅、粟裕;
  • 金门战役:陈毅、粟裕;
  •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彭德怀。
开国元帅中常胜将军只有一位,那就是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元帅能够应对各种艰难险境,化解不利局面。

四渡赤水力挽狂澜、千里跃进逐鹿中原、统帅百万雄师过大江都是刘伯承元帅策划指挥的军事战役,每一个战役都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关键战役。比如:

1、长征党的黎平会议后,刘伯承为红军总参谋长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统帅中央红军智取遵义城、抢夺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著名的四渡赤水等决定命运的一系列关键战役;当时毛泽东兴奋地称赞说:“ 四川人称刘伯承就是一条龙下凡,还是条“独眼龙”,天险长江怎么能挡得住龙呢!



毛泽东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飞夺泸定桥战役

2、抗日战争刘伯承统帅129师策划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整个抗战时期129师歼敌数量最多;
3、解放战争刘伯承统帅中原野战军先后取得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歼敌数十万;
4、千里跃进大别山;
5、担负指挥淮海战役;
6、统帅二野、三野、四野百万雄师发起渡江战役;
7、解放大西南。
毛泽东对刘伯承元帅的战役战术造诣,战略指挥能力深信不疑。刘伯承元帅的军事谋略和军事能力深得毛泽东主席信任。

毛泽东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说的“转折点”就是逐鹿中原,中原历史就是兵家决战之地。毛泽东把这个艰巨的战略重任交托给刘伯承元帅来实施,这就有后来的淮海战役的两委之首:
决定国共命运的淮海战役,毛泽东主席特别强调刘、陈、邓、粟、谭五前委统筹,重大决策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两委刘伯承元帅均居于首位并将淮海战役的临机处置权授之,淮海之战关乎国共两党前途命运,足见军委主席毛泽东对刘伯承元帅的高度认可和信任。



淮海战役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起草电文

1949年毛泽东主席再次任命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为总前委发起渡江战役,统帅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等百万大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毛泽东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渡江战役

1961年开始,印度不断在边界挑衅蚕食我国领土,以近暮年的老帅刘伯承再度挂帅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中央战略小组组长,策划对印反击战。对印反击战干净利落战术效率之高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小刀切黄油,也彻底打服印度。
巴渝名将、当代孙武

刘伯承元帅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在十大元帅里唯一接触过现代军事理论,也谙熟孙子用兵策略。他有一句名言:“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五行”,即任务、我情、敌情、时间、地形。)
无论是大兵团运动战还是小规模游击战,刘伯承都非常注重战术智慧应用以弥补自身劣势装备,从抗战期间八路军129师的土工作业、以及在后来的双堆集围歼黄维汽油桶投掷炸药包、上甘岭坑道战。重大战役必亲自起草战术原则、例如《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规定战术原则,对渡江部队都有具体的、详尽的要求。
《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经典战例: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抗日史上七亘村伏击战在同一地点两次伏击日军,共计歼敌400余名。一些英国的军事学家将其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刘伯承元帅具有军事家的优秀品质,一生用兵唯谨慎,战役每一环节都必仔细运筹慎重决策,谋定而后动,从而百战百胜被誉为常胜元帅。周恩来评价刘邓组合:“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是举轻若重。”
刘伯承元帅一生淡泊名利,是为创建新中国而生、是纯粹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在一生中写下了390万字的军事著作和190万字的翻译作品,他编写的军事教材曾教育培训了一代共和国高、中级军官。
<hr/>

  • 注1、毛泽东为何把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称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对陕西、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为分担晋西北、华野和根据地人民承受的巨大压力将战火引向蒋管区。军委主席毛泽东策划千里插入大别山,并将此重任指派刘伯承担当。当时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四只共产党武装力量中最大,总兵力约40万。为插入敌占区能轻装机动刘邓只率领其中12万人,一路过关斩将经过鲁西南战役歼灭敌军5万多人。南下穿越黄泛区,突破了敌军的层层封锁和围堵。完成千里挺进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介于武汉和南京之间战略位置至关重要,1947年-1948年在大别山期间刘邓大军共牵制国民党60多个旅在长江一线防御,极大缓解了晋冀鲁豫与华东野战军陈粟面临的压力。才有后来华野发展壮大。如果大别山失败全军覆没就绝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
从个人军事指挥能力的体现出刘帅高超的战役和战术指挥能力,孤军深入不但是兵家大忌,也是每一个将帅所忌惮的。粟裕抗命渡江南下也有忌惮孤军深入因素,我军在这方面有大量失败的先例。例如:皖南事变、西路军西征以及红十军团兵败怀玉山(当时粟裕是红十军团参谋长)等,要达到大别山还要冲破重重围堵,要在蒋核心区站稳不被歼灭。可谓极其凶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行军示意图


  • 注2、抗美援朝毛泽东为何没有点将刘伯承挂帅?
抗美援朝之前最大战役莫过于毛泽东诗中称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由刘伯承统帅的二野、三野和四野渡江战役。
为何后来接踵而至的抗美援朝,毛泽东主席没有点将刘伯承?根由在于1949年十月中央军委成立的第一次会议后,刘伯承写信给毛泽东请求辞去了军队的一切职务,转入地方办军事院校。所以涉及抗美援朝的政治局和军委会议刘伯承都未参加,此后毛首先想到的是林彪和粟裕、最后才是彭德怀。
耐人寻味的是,五次战役后彭德怀司令员被调回国。除邓华短暂代司令员,后继三任司令员陈赓、杨得志和杨勇都曾为二野刘伯承部下,是巧合?还是毛泽东主席征询过刘伯承元帅不得而知。陈赓曾任129师第386旅旅长,二杨曾任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七纵和一纵司令员,都是刘伯承麾下猛将。他们与二野王近山共同指挥二野三兵团12军、15军演绎了一场世界军事史经典……上甘岭战役。
天嫉英才,1958年彭總主持軍委工作期間,以軍事學院為題掀起了針對劉伯承元帥的反教條主義政治運動,最終以劉伯承辭去所有職務解甲歸田,包括蕭克、李達、郭天民、李鐘奇等一批著名將領被撤職、降職、淡出軍界而降下帷幕。這也是劉伯承一生唯一被批判。
1959年开始印度不断加剧边界挑衅,蚕食我领土。毛泽东再次启用已解甲归田的刘伯承元帅为战略小组组长,来策划对印反击作战。针对印军的排兵布阵刘伯承元帅敏锐洞察其薄弱,形象描述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制定了“打头、切尾、斩腰、剖腹”。
事后证明、参战部队坚决执行了刘帅制定的战役方案,开战不到10天我军就迫近印度首都300公里,战役战术效率之高引发世界震动。此战得到外媒高度赞扬,被称为“小刀切黄油”。
由于已解甲归田,刘伯承本人曾多次谦逊地说:“自己是一名残废军人是编外参谋,所提建议仅供军委和各总部决策时参考。”



资料:1958年反军事教条主义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聆讯新闻网

GMT+8, 2025-10-13 12:43 , Processed in 0.3484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