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人数稀少的自家军队获得更高的战力,莫里茨亲王与他的拿骚堂兄弟们发明了新战术;在1594-1595年的冬天,威廉·刘易斯发明了一种方法,使步兵可以连续射击;威廉·刘易斯1594年12月8日至18日写给莫里斯的信中解释了“Counter March”这个新战术;每个士兵占据了一个6英尺宽的空间,开枪后,士兵穿过队伍走到部队的后面。
与普遍持有的观点相反,奥拉夫·范·尼姆维根(Olaf van Nimwegen)认为“Counter March”实际上从未在战场上使用过;理由之一是弗里斯兰团的战术阵型草图,理由之二是威廉·刘易斯的信提供了他反对Counter March”的证据,这个阵型过于开放,不适合白刃战,长枪手无法为火枪兵提供任何保护。
“转换”
1595年夏天,威廉·刘易斯让他的弗里斯兰兵团演示了另一种新战术,叫做“转换”,这一战术立即被莫里斯采用,并应用于所有荷兰步兵团;转换相对于“Counter March”的主要优点是其降低了复杂性,有更小的正面和更高的射击速度;部队正面只有5人,纵深为9到10人,在齐射之后,所有士兵都向右或向左转弯,然后穿过纵队(列)与纵队(列)之间的空隙,向部队后方前进。比起“Counter March”,在“转换”战术中,每个火枪手所占的空间只要3英尺,阵型比较紧密,而且五个人一起转弯比起九个人同时转身要快得多,更有可能加快齐射的速度。 結論
持续的訓練是拿骚改革的核心;与哈尔韦格和罗伯茨的主张相反,莫里斯和威廉·路易斯并没有改革荷兰军队的組織,军队的维持、招聘都没有因他们而改变;没有人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直到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政府都在雇佣军队为他们作战,但他们并不认为照顾军队是自己的责任,军队的维持和招募被认为是上尉连长们的私人事务;这滋生了欺诈,严重限制了军队的进攻能力。由此可见,莫里斯和威廉·路易斯的改革仅限于战术领域,与其说拿骚做了军事改革,不如说拿骚做了战术改革。
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間,路易十四进攻荷兰共和国的决定引发了一场组织上的军事革命;传统的,一群私人经营军队被打垮,新征召的荷兰军队转变为一支常备军;军官的生计和事业都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对欺诈行为的镇压,嚴厉纪律,对逃兵的积极追捕和惩罚[注],使军官和士兵都受到了震慑。
注:从论文The War PeopleThe Daily Life of Common Soldiers1618-1654可知,17世纪上半叶的军队管理者,对于士兵的逃兵行为,不是很在乎;士兵们对于逃兵这行为,也没羞耻感,觉得老子想走就走。媽寶地狗:17世纪,一个步兵团的小故事 PART III
与此同时,向连长提供财政援助、赔偿人员和物资损失、改善后勤和改善医疗设施,这些都创造了条件,使连长们能够使他们的部队维持到令政府满意的程度,实际强度和纸面强度的差异从平均25%下降到15%;进一步壮大军队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荷兰共和国雇佣了一支超过10万人的军队,灾难之年(1672年)见证了荷兰常备军、现代军官团和後勤供应系统的诞生。
这就是大卫·帕罗特(David Parrott)说的,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力,才能导致军队组织结构的变化,所以布莱克才强调,罗伯茨所说的军队组织革新,其实不是在1590年到1600年完成,而是到1660~1670年才得以实现。 后记
洋奴们口中军事革命的先进性,其说法漏洞百出,只要多读一点书,明粉就能把他们驳的体无完肤,比如明粉可以嘲笑莫里斯的先进战术,大明自古有之,比洋人早200年:
《明太宗实录》提到称沐英征讨麓川时,「下令军中多置火铳、神箭于前作三行,参差而阵,伺彼象近,则前行之铳箭齐发。象若未退,则第二行者继之;第三行又继之。使统声不绝,象必惊而却走。然后,以大军乘之,破之必矣!」
王淳于景泰元年(1450)在京营束伍法写道:「访求太宗皇帝旧制,参为束伍法:神机枪三十三人......前十一人放枪,中十一人转枪,后十一人装药;前放者即转空枪于中。中转饱枪于前,转空枪于后。装药更迭而放,次第而转。」
可惜,明粉窝在自己的讯息茧房,读书永遠脱离不了自己的圈子,應證了一句老詩-明粉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数据参考与出处
The Dutch Army and the Military Revolutions (1588-1688)
媽寶地狗:[仙草]1560-1660年間的“軍事革命”一個神話?
媽寶地狗:明朝步營单兵火器战术演进小考
The War PeopleThe Daily Life of Common Soldiers1618-1654
Part 19 - the Dutch army